第二二三九章 收购的节奏(1 / 2)

美梦时代 俊秀才 2938 字 17天前

萧奇对于ed并不是那么的上心。

因为它虽然很有趣,而且未来的运营状况非常良好,但ed的服务人群就注定了它没办法赚大钱——你指望小孩子和中年人在网络上花多少钱?

只是作为一种良性资产的投资,ed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,至少它的回报还不错,另外如果要卖出去获利走人的话,也会非常的便捷容易。

真正让萧奇开始琢磨的,是以后美国还将迅速发展壮大的几个互联网科技公司。

如果按照时间来算,第一个应该购买的,就是yar这个社交网站。

yar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为每个企业专门量身定做社交平台,这种社交平台包含了聊天、活动、主题、投票、想法等等的分区项目,让企业的员工可以自由自在的在里面交流。

但这种交流是相对封闭的,每个用户必须用自己企业认证过的企业邮箱注册,然后哪家公司的人就在哪家公司的内部活动,不能去到别的公司社交平台里面,从而保证了本公司的内幕消息不会外泄出去。

乍一看这种限制违反了网络无边际无障碍的宗旨,但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,却是很多企业和他们的员工很喜欢的,就像是喜欢lked一样,因为他们可以在上班时间还能有一个相对自由的聊天、查咨询的平台。

事实上也是这样,yar获得了《财富》世界500大公司85职员的青睐,虽然用户的规模并不庞大,不是动不动就上亿的,但因为都是高层次高收入的用户群体,所以它反而显得很有特色和投资价值。

于是在2012年6月,微软直接就先下手为强,以12亿美金现金的方式,把yar收入囊中。

在萧奇看来,yar同样也是不聪明,如果他们再坚持一两年,把自己的服务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的中型企业里面,那么yar的市值就会直接翻几倍,少说也能达到50亿美金以上。——这可一点儿也不夸张,当你的数千万用户都是高收入群体的话,那么你的商业价值就会大大增加,远比那些有几亿休眠账户的网站要高得多。

yar是在去年9月就开始上线运营的,现在发展只能说是勉强,毕竟大公司都遭遇了金融危机,里面的员工个个都在为了自己的前程担心,对于yar的网站也是没什么兴趣的。

萧奇没想过自己把yar创办起来,因为别看它是2008年9月才上线,但之前人家有这个创意却是好几年之前,公司早就成立了,而且早就申请了专利,别人根本没办法和他们竞争。

但反过来说,自己不创立也有一个大好处,那就是在它刚刚草创的时候,把yar一锅端的话,就又能得到好的公司,还能直接得到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,接下来就只用投钱便可以了,其余的什么都不用萧奇担心。

至于做起来之后,到底是继续持有还是卖出,萧奇自己的倾向是掌握在手上。

因为yar未来的用户,是囊括了世界上80以上的大中型公司,拥有强大的号召能力和影响力,这样的公司别说是在挣钱,就算是不挣钱,也应该拿在手里,对那些公司精英们施加潜移默化的各种影响。

之所以萧奇没有第一时间去收购yar,原因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必须要让yar的人意识到创业的残酷性,然后萧奇在他们危难之中解救他们,这才会把yar彻底的掌控在手里。

否则他们一帆风顺的发展着,就算你萧奇去大笔的投资,人家也不会多感激,只是认为这是一场很寻常的商业投资而已。

yar遭遇了什么危机?

当然是迎头撞上了金融危机啰!

金融风暴正好在2008年9月正式爆发,yar蓄谋已久的上线又不可能临时更改,所以他们就直接和金融危机对上,导致了上线半年以来,发展非常的不顺和缓慢。

不能说他们门可罗雀,但绝对是小猫三两只,根本连预期的十分之一成就都没有达到。

成绩不好,但各种运营费用却是非常巨大的,比如人工、带宽服务器租赁、各种宣传和维护等等,花钱如流水,早已耗尽了他们之前筹集而来的资金。

如果根据前世的记忆,yar应该是苦撑到了今年的下半年,然后迎来了两轮的天使投资,这才得以维持下去,并且随着金融危机在美国的影响消退,慢慢的发展壮大了起来。

萧奇当然不会让这个救世主的头衔被别人拿到,所以在和唐明香商量了ed的投资之后,他准备就开始委托花旗银行和yar谈判,争取一口气把yar全部吃下。

在美国做生意……不,应该说在全世界做生意,一个中间人,或者是掮客,是非常重要的。

比如之前的zappos卖鞋网站,前世亚马逊早就想收购它,但双方谈了两年都没有成功,最后高盛出马在中间协调,没有几个月生意就直接谈成了。

这就说明一个合适的中间人有多么的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