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,从图上看,这个藏宝之地,是在远离华夏的一座小岛,以当时的国家环境和他个人的能力,根本无法获得!而且,这个人认为清政府是“鞑子”政府,这藏宝图更不能献给朝廷。
当时,这个吴氏手头恰好有一套康熙年间刊刻的《金云翘传》,他灵机一动,加装了锦面书封,就把这藏宝图藏在了书封里,同时,自己写了这么一张手记。
这本书他是想代代相传的,以备子孙后代万一有机会,可以探寻宝藏。不过,这本书为什么会流传出来,甚至又到了英国,这个真的是无法考证了。
文佳接过这张手记,又把那张海图递给了唐易。
通过对比,的确也能发现,手记应该是清代的,而海图应该是明代的。海图所用纸张很特殊,厚实坚韧不说,绘成之后,还经过了浸油过蜡处理,是以才发黄发亮。
这张图不大,不过能看出华夏的大陆架和倭国的诸岛的大体轮廓。
其中,华夏大陆架上唯一用文字标注出的一处地点,就是平湖城。这文字很纤细,不像是毛笔写的,倒像是用尖锐的东西蘸墨所写。这也可以理解,藏宝图不宜太大,既然不大,那标注的文字在清楚的基础上,自然是越小越好。
这张藏宝海图所标注的藏宝之地,使用一个元宝形状的符号表示的。因为只是这样一个元宝符号,而且是在海中,看起来应该是个小岛。
这个小岛的位置,在倭国诸岛的南部,浙省的东部,台岛的北部。也没有标注名字,唐易和文佳就暂时简单称之为“元宝岛”。
这张海图上面,绘出了从浙省到“元宝岛”的针路。简单来说,针路就是航线。明末编纂的《武备志》里有一张附图,《郑和航海图》,里面就绘有针路,此后针路图成为航海图的别称。
这张藏宝海图虽然小,但是绘制水平还是可以的。明代中后期,因为倭寇经常骚扰,所以当时用于海防的地图还真不少。不过,这海图恰恰是勾结倭寇的海盗绘制的,所以外延性还要更好。只不过因为小,比较简要罢了。
在这张图的左下角,还有一方印章,正是“徐明山印”的阳文。恐怕这也是那个浙省吴氏判断是徐海藏宝图的重要原因。
有了这种种的综合性佐证,加上代替无名小岛上的那个“元宝”符号,应该就是徐海藏宝地点无疑了。
这个小岛的大体位置基本明了,肯定是位于倭国南部的群岛附近的一个小岛。而且,旁边还有两行小字:无赖生之源,常受风侵,岛形近圆,径不过五里。
这是描述了这个岛的情况,没有淡水资源,经常受到台风袭击,而且岛的大致形状是圆的,并且很小,直径不超过五里地。明代的一里,比现在略大,不过也是五百多米,差不了太多。
虽然有了这些辅助内容,但是这个“元宝岛”的具体位置仍旧很难确定。
唐易和文佳仔细看了图,唯一能参照的,就是在小岛的旁边,还画出了一个类似岛屿的形状,旁边用文字标注着两个字:所乃。
这个“所乃”,应该就是标注的这个岛的名字,看起来距离“元宝岛”不算很远,而且方位很明确。
以现在的条件,查出这个“所乃”岛究竟是现在的哪个岛,并不是很难。唐易掏出手机,很快就找到了答案。